一在北京混得很得道的哥哥约我,说明天去故宫拍片,那就好托哥哥的福,跟他混进“皇宫”瞧瞧(国内现在的景点那都叫个贵,免费总不能放弃)
“天安门”,我们这代人打小就是最深刻的印象,书皮上,小人书里,身边的宣传画中,那里也不能少了它的身影,还记得小的时候,爸爸第一一次带我站在门前广场上时,我一眼就认出了“天安门”(自小聪明,没办法),激动啊,而且当时还拍了张记忆深刻的照片,当年时尚的老爸穿着牙签条的西服,脚登一双白色的运动鞋,呵呵,相当年那是多么的潮,如今来北京就如同去菜场,那种激动再也找寻不到,而天空门广场也不再是原来广场了,准确的说,如今的广场就是个护栏组的迷宫游戏,你不小心就会走错,好的是边上总有那么多睁大着眼睛的裁判在盯着你,不让你走错。生活这样的国度真的好幸福。
在这里,你想找个拍摄的角度那好比登天,因为这里全是人,可帝都的天空蓝得如此和谐,你还会相信“美帝国主义”发布的PM2.5的数值吗,呵呵!
对故宫没有太多的兴趣,只是看在免费的份上,因为天气的原因,当天游人还不算很多,据讲最多时一天15万人,就真的想不出来还能看什么。
大哥把我带进了故宫后就让我一个撒花,可当时的天气我只有用“喜儿”唱的那句来形容“北风那个吹!”,就差雪花飘了,鼻涕控制不住的冰在了相机的背屏上,哎,拍点照片也真TM不容易。
故宫是很多来北京旅游必到的地方,可说真的,就是看看皇家的深宅大院,别的啥也看不着,到处都会有护栏保护,可就是这样的保卫,故宫里的老物件还是被人“顺出宫去了”,呵呵。
跟着人群,沿着中轴线一个劲的往前赶,皇宫里的“窜堂风”那还是相当的厉害,吹得脸都发麻,也不懂当皇上冬天的日子怎么过的。
能挡风的地方总是聚集了许多人。但逛故宫我相信都没下面这个主的收获多,你看看人家都认识,看不懂就不走,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得出来,对于古人的智慧他是认可的,向他学习,呵呵。
走出这个门,我也就算是“出宫”了,而且是私服出宫,我的故宫游也又一次划上一个句号民。
这个漂亮的建筑算是我在北京比较喜欢的一处,早先的北京火车站,漂亮的钟楼,宽敞的大厅,就在现看来,这样的建筑也叫精典。真的好漂亮。
这两个门楼子还是很熟悉,小时候的香烟壳的“三角”,在咱们南方叫“香烟”炮,那时的大前门就是主打啊,
大碗茶,这是北京风情吧,而如今却发展了产业,听说这老舍茶馆跟这舍大爷没啥关系。
京剧,听不懂,听讲是国粹,虽然听不懂,但觉得装扮得特漂亮,是我喜欢拍的东西。
“客官,里面请,请问您是喝点啥?……”,小伙计麻利的招呼着客人,亲切的微笑就是他的招牌。
一票友会在这里办活动,那装扮,那唱腔,那模样,在我这外行看来,一点都不比专业的差,虽然听不懂,可还是在那装模作样的折腾了半天,那算叫溶入吧。
一碗大碗茶,听个曲儿,也许就是老北京的生活!
这一套家伙,那都是有些年头,想起了太太的那个年头做的那手纳千层底的布鞋,过年一双新鞋上脚,那叫神气。
“大栅栏”失修多年,现在又换发青春,而我更爱的是街口那家“京味”十足的“星巴克”,坐在窗口,看着窗外行色匆匆人流,比起喝碗大碗茶要滋润很多(个人感受)。
夕阳下“大栅栏”牌坊,还有从牌坊穿行而过的防古电车,真没看出来是啥时候的风味,也许就是流行的“混搭”吧。
这爷们不容易,刷着满脸的油彩,却一动不动就是他的表演,看样子还是掌柜的,我就看看,也没给块儿八毛的支持一把,只能说声对不起了。
不到大栅栏就不算到过北京,但我说真的不太喜欢这里的气氛,这里除了些老字号外,就变成了一旅游商品的集散地。
这就有特色了,泥人张的作品:兔爷,老北京过年的玩意。泥人张的手艺,价格你就自已想吧,哈哈,反正我不会买,留着钱吃涮羊肉呢!
这样的色调,只能用时尚一评价,这色块那叫个大胆好玩。
价格贵有价格贵的道理,这不奥巴马来中国也请泥人张给他弄了一个,个人感觉挺象。
每当坐在餐桌前,我的心里才踏实,这是非典型形吃货的表现,来北京,不整顿“东来顺”涮羊肉,那怎么说得过去,看电视剧中那满满一锅,又是虾又是白肉加白菜的,可是锅端上桌后,MMD电视剧,真TM害人,一锅白开水漂着几片大葱,连油花都不见一个,不解啊,苦思冥想,明白了,当年吃得起这涮羊肉那都是有钱人啊,平时吃得好啊,油大,跑来涮羊肉就是图的个清淡,哈哈,咱也当回“大户”,也整回清淡的。
评论